<strike id="6emum"></strike>
  • <tr id="6emum"><s id="6emum"></s></tr>
  • <ul id="6emum"></ul>
    <strike id="6emum"><s id="6emum"></s></strike>
    

    看新質生產力如何助力安徽小麥赤霉病防控

    日期: 2025-05-07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楊丹丹 來源:農民日報

    字號:

    多年來,農業大省安徽把小麥赤霉病防控作為春季田管的頭等大事來抓,建立了“事前有謀劃部署、事中有監管服務、事后有效果評價”的小麥赤霉病全程防控工作機制,形成各級政府高效推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種植農戶積極防控的齊抓共管格局。今年,據專家會商分析預測安徽小麥赤霉病仍處于重發態勢,安徽省各級財政資金投入65267萬元,借助于農業新質生產力,精準高效開展小麥赤霉病防控。在新科技的加持下,讓我們一同看看小麥赤霉病防治究竟有什么新的變化?

    模型運算提前精準預警

    依托全國動植物能力提升工程項目支持,安徽省在全省14市26個小麥生產縣建立了53處小麥赤霉病預報器,預報器根據小麥赤霉病發生流行規律與氣候變化之間的互作關系創建模型,利用監測設備對田間區域小氣候進行實時監測,通過預測模型運算,實時推送小麥赤霉病發生預報結果,為當地植保部門組織開展小麥赤霉病防控提供重要參考依據。通過近年全省各地對預報器的預報結果和實際發生對比來看,精準度達80%以上。

    “小麥赤霉病是典型的氣候性病害,近年隨著氣候變暖以及耕作制度的改變,小麥赤霉病預測變得很難,特別是田間菌源量、相對濕度等與赤霉病發生之間的關系,基層植保部門很難掌握。”滁州市南譙區植保站站長王軍稱,2021年南譙區通過項目購置了小麥赤霉病預報器,可以做到足不出戶通過微信小程序察看小麥赤霉病發生情況,大大減輕了工作量。2022年至今開始已通過預報器在赤霉病發生周期采集各類數據363條,開展實施監測102次,通過后期大田病穗率調查結果和預報器預測的完全一致,驗證了預報器的可靠性。預報器的使用,預報準確率從2020年的80%提高到現在的98%。

    “小麥赤霉病預報器是我國首款將物聯網、人工智能與農業植保深度融合的智能監測設備。”西安黃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秦志波介紹,這套設備研發始于2012年,歷經3年實驗室建模、5年田間驗證,2020年技術成熟并獲農業農村部科技成果認證,2022年入選“全國農業主推技術”。截至2024年,該款設備已在14個省份推廣400套,服務面積達1.5億畝,占全國小麥種植面積的18%。

    運用AI新技術高效防控

    隨著植保無人飛機更新迭代加快,防控效率也得到極大提升。安徽省已組織20261臺(套)高效防控設備,其中植保無人飛機1萬多架,日作業能力達1800萬畝次。當前全省已組織小麥赤霉病防控面積4153.71萬畝次,其中統防統治面積占比達91.54%。

    “大疆農業全力保障安徽小麥赤霉病等病蟲害防治工作,今年在安徽省共計有1萬余架無人飛機參與作業,設置60多個售后服務網點加大無人機配件供應,部分網點提供24小時售后維修服務,期間組織開展農業病蟲害防治與飛防技術、農業無人機理論知識、安全操作技術培訓120多場次,確保及時、高效、高質完成作業項目。”大疆農業安徽區經理羊前鋒告訴記者。

    阜陽市極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威介紹,該公司今年中標太和縣稅鎮鎮、臨泉縣高塘鎮、迎仙鎮等多個鄉鎮的統防統治項目,服務總面積超20萬畝次,采用極飛最新款農業無人機單機載重可達80公斤,單日作業面積達1500畝,遠超傳統人工效率。同時,農業無人機通過AI處方圖技術,結合農田航測數據,精準識別病害高發區域,實現“點防點治”,減少農藥用量30%以上,同時避免重噴漏噴問題。

    同步實時監管不留縫隙

    安徽省建設了植保無人飛機防治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管理平臺,對植保無人機的運行軌跡、飛行速度、飛行高度、噴灑藥量、噴灑面積等詳細數據進行實時監管。當前全省已建立監管項目50個,累計服務組織1238個,監管面積近5000萬畝。

    廬江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韋剛介紹,為抓好小麥赤霉病防治工作,切實打好夏糧豐收“第一仗”,廬江積極籌集資金通過招標對全縣37.5萬畝小麥兩次統防統治第三方監管服務,全力推動小麥赤霉病統防統治工作。第三方監管公司借助安徽省植保無人機防治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管理平臺對項目服務主體開展全過程監管,即作業前對服務主體作業能力、機型和施藥參數進行確認,作業中在監控平臺上對作業質量、作業地塊位置及用藥情況進行適時監督,作業后對全縣作業面積進行核實。預計將開展小麥赤霉病飛防第三方監管面積達70萬畝次左右,合格率能達9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