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6emum"></strike>
  • <tr id="6emum"><s id="6emum"></s></tr>
  • <ul id="6emum"></ul>
    <strike id="6emum"><s id="6emum"></s></strike>
    
    讓田園與城市交相輝映——解碼北京市朝陽區都市農業新范式
    時間:2025-06-04 來源:農民日報
    字號: 打印
    分享:

      當國際商務區的摩天樓群與阡陌交錯的農田共享同一片經緯度,當1.55萬畝耕地保護空間為城市留住不可替代的大地風景,當校園里充滿生機的菜園讓學生們見證一粒粒種子的生命旅程——作為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的代表,朝陽區正以極具張力的實踐叩問時代:超大城市的中心城區,如何讓插花式分布的農業板塊綻放獨特價值?

      近年來,在耕地僅占行政面積2.7%的稀缺空間里,朝陽區選擇用生態重構農業價值鏈、用科技重塑農田生產力、用場景重織城鄉鏈,將碎片化的農田轉化為展示首都農業現代化的“透視窗”、都市生態文明的“活標本”、城鄉要素融合的“超鏈接”,構筑起一幅“科技與泥土碰撞,時尚與農耕共生”的都市農業潮酷圖景。

      農裝芯片,打造首都科技農業展示窗口

      夏初時節,在朝陽區廣袤的田野上,一場以“綠色防控”為核心的農業革命正在悄然展開。

      “以前打藥全憑經驗,現在有了物聯網監測,什么時候用藥、用什么藥,手機上一目了然。”黑莊戶鄉農業公司職工李大姐感慨。這正是朝陽區構建的“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的生動寫照,通過無人機巡檢、傳感器數據采集,病蟲害防治正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御”。

      近年來,朝陽區農業農村部門通過構建理化誘控、生物防治、生態調控和科學用藥四大技術體系,全區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已達97.88%,農藥使用量5年下降11.38%,利用率提升至47.29%,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

      窺斑見豹。綠色防控技術廣泛應用得益于朝陽區近些年在農業科技創新上的扎實努力,通過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種業企業集聚的區位優勢,大力推進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的落地應用,努力打造首都農業科技成果的“試驗田”和“示范窗”。

      這里育種創新聚優向強。朝陽區與中信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黑莊戶鄉共建“中信種業研究院”項目,將圍繞突破性新品種研發、生物育種共性技術攻關、農業鴻蒙系統應用等前沿領域,構建“實驗室+試驗田+數字化”全鏈條創新體系。這是朝陽區落實國家種業振興戰略、搶占農業科技制高點的標志性工程。

      目前,550畝試驗田已完成土壤改良,集中示范種植了100余個自主研發的玉米優質品種。隨著項目快速推進,黑莊戶鄉正崛起為種業創新“強磁場”,吸引北京隆平特種玉米、隆平開鴻農業科技等頭部企業在朝陽聚集。5月中旬,中信種業研究院總部、北京前沿技術創新實驗室、北京玉米東華北分院等機構將陸續入駐運行。

      這里智慧農業方興未艾。朝陽區加快推進農田數字化管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優化農業生產流程。作為一家國家數字農業應用基地,朝來農藝園通過引入AI病蟲害識別、區塊鏈溯源等技術,農業生產效率提升30%以上,農產品附加值平均提高25%,這樣的智慧農業技術正在積極向其他農業園區推廣。

      這里科技小院活力澎湃。在朝陽區藍調莊園的稻田旁,一座掛著“北京科技小院”牌匾的小院引人注目。這里不僅是農業科技的試驗田,更是城鄉要素流動的樞紐。依托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技術支持,藍調莊園將小站稻種植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復原“一篙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爨玉粒香”的歷史場景,讓千年貢米煥發新生。

      農嵌園中,景觀農業重構都市田園新場景

      在寸土寸金的朝陽區,如何平衡生態保護與農業生產?溫榆河公園(朝陽段示范區一期)用560余畝永久基本農田演繹出現代都市的綠色奇跡:這里既是守護首都生態的“城市綠肺”,更是孕育希望的“都市農場”。

      作為京城最大的城市公園,溫榆河公園橫跨朝陽、順義、昌平三區,朝陽區段猶如璀璨明珠鑲嵌其間。谷雨時節,穿過公園25號門,只見草木葳蕤、河水清澈,宛如一幅綠色畫卷。行至不遠處,一片開闊平整的農田映入眼簾。轟隆隆的機械聲里,一臺全自動玉米播種機正穿梭其間,開溝、播種、覆土一氣呵成。

      “這是我們去年建成的75畝高標準農田,專為鮮食玉米量身定制,今年種的是‘農科糯336’甜糯玉米。”溫榆河公園建設管理公司經理助理李麗霞介紹,這片鮮食玉米田將打造為公園新的農業景觀——“陽光味道”片區,通過聯動農業勞動教育合作單位,將玉米種植全過程融入中小學生勞動教育課程。

      溫榆河公園的農業敘事不止于此。園區還有70余畝的“蕓上梯田”,“五一”假期期間大片的油菜花隨風起伏綿延,吸引眾多市民打卡;不遠處的“固倫稻香”基地,不久將舉辦插秧節。如今,“春賞百花夏觀稻,秋收玉米冬踏雪”的全季候農耕圖景已然成形,3大特色片區串聯起跨越四季的生命律動。

      公園農業只是朝陽區景觀農業的縮影。近年來,圍繞農業多功能示范區建設,該區統籌全區耕地資源,因地制宜、持續推進油菜花、油葵、旱稻、水稻等賞食兼顧農作物種植,深化拓展溫榆河公園農田及金盞鄉航道大田都市農業景觀示范效應。

      同時,朝陽區依托郊野公園內耕地資源,試驗或推廣種植具有北方特色的優質農作物品種,提升孫河鄉郎棗園、黑莊戶鄉沁春園、崔各莊鄉黑橋公園、十八里店鄉朝南森林公園等精品點位景觀效果,串點成線形成都市農業景觀帶,打造農林融合、自然和諧,小而精、小而美的都市農業場景。

      農韻入城,“六進工程”探路城鄉融合

      “番茄苗的株距要40厘米,行距70到80厘米。”近日,北京中學二分校6年級的實踐課上,孩子們揮動著小鏟子,在校園菜園里測量間距,儼然一個個“小農夫”。

      而在5年級的教室里,學生們的眼睛亮晶晶地盯著幻燈片,朝陽區農服中心的技術員化身“自然導師”,用“農業博物館-魔法溫泉-地下迷宮”的童話敘事,將農業起源、二十四節氣知識向孩子們娓娓道來。

      這場持續半天的“陽臺菜園進校園”活動,是朝陽區“六進工程”的生動注腳。自2010年起,朝陽區農服中心以陽臺菜園為突破口,持續推進農業服務與實踐進街鄉、進機關、進公園、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讓農業服務像毛細血管般滲透到城市肌理。

      自項目開展以來,朝陽區農服中心每年堅持在育苗工作開展前深入調研,充分了解示范單位的實際需求與現實條件,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制定實施方案,并組織專業力量為陽臺菜園做規劃設計、技術培訓,不斷更新篩選適宜種植的蔬菜品種。

      在京城梨園“五谷園”,種植近30種五谷作物、20種蔬菜作物,其中有核桃紋白菜、蘋果青番茄等消失多年的北京蔬菜“老口味”;在高碑店社區,引進了適宜盆栽種植的優質蔬菜品種40余個,打造通惠河南岸靚麗的陽臺菜園景觀帶,改善了社區環境,扮靚了居民家庭。

      這場始于泥土的實踐,不僅重塑了城市空間美學,更探索出一條超大城市城鄉融合發展的創新路徑。在機關單位,生態農業示范園成為黨建活動新陣地;在學校課堂,孩子們親手播撒老北京特色菜籽;在養老院,芳香植物為老人送去清新慰藉……6年間,“六進工程”以燎原之勢覆蓋全區100余家單位、8000多戶家庭,推廣種植蔬菜品種50余種,形成“處處見農景、人人享農趣”的生動局面。

      “我們不僅要讓市民吃上新鮮蔬菜,更要讓他們觸摸到泥土的溫度,感受到城市的生命力。”朝陽區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說,將繼續深化“六進工程”,進一步推動農業與文旅、教育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農業的示范、教育功能,讓“六進工程”更有溫度、有質感、有內涵,為服務“五宜”朝陽建設貢獻力量。(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蘆曉春)

    分享到微信
    ×

    用微信“掃一掃”,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
    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