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6emum"></strike>
  • <tr id="6emum"><s id="6emum"></s></tr>
  • <ul id="6emum"></ul>
    <strike id="6emum"><s id="6emum"></s></strike>
    
    江蘇南京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記者帶你走馬鄉村看“豐景”
    時間:2024-09-29 來源: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
    字號: 打印
    分享:

      高淳永勝圩萬畝高效水產生態養殖基地里,水美蟹肥;浦口區橋林街道蘭花塘高標準農田里,泛著微黃的水稻卷起千層浪;六合區金牛湖葡萄莊園里,一串串葡萄掛滿枝頭,游客們歡樂采摘……在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南京沃野田疇盡是豐收景象。

      這幅壯美“豐景”畫卷如何繪就?記者帶你走馬鄉村,喜看南京都市現代農業三個喜人之變。

      “糧田”變“良田”?筑牢“國之大者”根基

      9月20日上午,浦口區蘭花塘高標準農田內,“90后”種糧大戶邵立昌正帶領合作社員工忙著清理溝渠,確保稻田干爽、排水順暢。“眼下水稻長勢良好,再過一個月左右就可以收割了。”邵立昌邊忙活邊感慨,“前兩天臺風‘貝碧嘉’來襲,可把大家嚇了一跳,現在看來,對我們基本沒有影響,這其中高標準農田建設可發揮了重要作用。”

      邵立昌解釋,他們在蘭花塘的4200多畝水稻田都是高標準農田,適合大型機械生產,今年水稻栽種時全部采用機插秧,這種模式下的秧苗行距均勻、通風透氣,加上夏季田管烤田效果好,水稻碰到大風大雨也不易倒伏。

      看著眼前“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的稻田,邵立昌打開了話匣子:3年前的蘭花塘可不是現在的樣子,這片大田涉及蘭花塘、濱江、百合3個社區,是橋林街道圩區最低洼處,而且由于村莊分布零散,田塊不連片,農田基礎設施配套不到位,存在大量“廢溝呆塘”。

      2021年,浦口打造蘭花塘高標準農田項目,占地4248畝,除了對原有農田地塊實施大規模整理,還依托南京國家農創中心對該農田進行數字化改造,實現了灌區泵站遠程控制、渠道水情實時測報、圖像實時監控等功能。該項目耗資4336.71萬元,畝均投資超過1萬元。

      2022年邵立昌和父親邵名文聯合其他幾名志同道合的伙伴,來到蘭花塘大展身手。“去年我們的南粳46水稻最高畝產量超過800公斤,高標準農田就是‘高’!”邵立昌笑道。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南京地形“六山一水三分田”,低山丘陵崗地面積占比60.8%,人均耕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標準農田建設可以有效彌補耕地數量相對不足的短板,在有限的資源里充分挖掘糧食生產潛力。數據顯示,相比一般非項目區,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機械化水平要高15—20個百分點,產能可以提高10%—20%。

      蘭花塘的變化是南京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生動縮影。近年來,南京大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以“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建設標準,實現“旱能灌、澇能排”,讓中低產田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截至目前,南京域內183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已建成高標準農田130多萬畝,占比達73.8%。今年,南京還將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超5萬畝,高標準農田占永久基本農田的比重力爭提升至76%,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耕”基。

      “會種田”變“慧種田”?科技賦能農業提質增效

      “撈螃蟹咯!”9月19日,“金秋第一蟹”2024高淳固城湖螃蟹開捕儀式在永勝圩萬畝高效水產生態養殖基地舉行,一只只體態飽滿的螃蟹被蟹農捕撈上岸。記者采訪了解到,今年高淳螃蟹養殖面積達22.49萬畝,預計產量超2萬噸,盡管受夏季連續高溫影響,產量仍超過去年的1.9萬噸。

      螃蟹養殖對水域環境有很高要求,其中夏季高溫對養殖戶來說是個巨大“烤驗”,如果管理不當就會造成嚴重減產。今年南京夏季遭遇連續超高溫天氣,為何對固城湖螃蟹影響不大?

      “答案就在這里。”高淳區固城湖螃蟹商會會長邢青松指著蟹塘邊的養殖智能管理系統介紹,現在永勝圩基地的蟹塘大都裝備了智能監測系統,通過各類監測感知設備,能精準監測塘口pH值、溶解氧、水溫水質變化等數據,從而做到科學精準管理,省時省力還高效。

      “以前養螃蟹靠經驗、憑運氣,現在靠科技、看數據。”說起螃蟹養殖,邢青松滔滔不絕,“碰上今年高溫天氣,我們通過科學精準的監測,及時增補水草、開啟增氧設備等,有力提升了對于極端天氣的抵御能力。”

      高淳東壩街道和睦澗村黨總支書記、淳和水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魏統田同樣嘗到了科技的甜頭。“會種田,更要‘慧種田’。”魏統田帶領記者走進和睦澗村稻米文化和數字鄉村服務中心,一塊數字鄉村綜合服務大屏上正跳動著稻田的各種數據。“這是我們建設的數字鄉村(智慧農業)綜合服務平臺,能通過田間應用遠程信息化的墑情、蟲情、苗情等各類傳感器,對稻田生產環境智能感知,數據實時傳輸,為農戶提供精細到地塊的具體農事信息。”魏統田自豪地說。

      如果說高標準農田是穩產豐收的保障,那么科學技術的加持更讓種糧大戶們信心倍增。隨著社會發展,科技不斷解放農民雙手,在大大減輕農民體力勞動負擔的同時,還有效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截至目前,南京市1.2萬個主體納入農產品質量入網追溯平臺,綠色優質農產品占比達73.5%,優良食味稻米占比達65%。

      農業現代化關鍵要靠科技現代化。近年來,南京充分發揮全市34家涉農高校院所和國家農高區、國家農創中心等“國字號”平臺載體集聚優勢,推動前沿科技成果在寧首試首用,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74%。同時,南京市還以機械化、智能化、數字化為引領,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四新”成果115項,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7%,以蘆蒿為代表的特色農產品實現全機械化種植和全周年生產。今年夏糧實現面積、單產、總產三增長,小麥實收測產最高638公斤/畝、油菜實收測產最高311公斤/畝,再創歷史新高。

      “種得好”變“賣得好”?鏈式發展質效雙增

      農戶種莊稼,誰都盼豐產更豐收。然而,以往不少農戶“種得好”卻不能“賣得好”,往往豐產不豐收。

      “種得好”與“賣得好”,一字之差卻別有“乾坤”。“種得好”在供給端保證農產品品質,為“賣得好”奠定基礎;“賣得好”則需要加強農產品從田間走向餐桌的全產業鏈條干預,用鏈式思維指導農業生產,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把“好收成”變為“好收入”。

      進入9月,溧水區東屏街道溧果家庭農場300多畝無花果園迎來絡繹不絕的采摘游客。農場負責人鄧可俊介紹,自己2017年開始在溧水種植無花果,當時種了50畝左右,后來陸續增加到300多畝,如今自家農場是南京農科所的無花果栽培種植試驗示范基地,也是全市最大的無花果種植基地。

      “剛開始時我們只銷售鮮果,但是無花果皮薄無核,不耐儲存,采摘后,鮮果只能保存2—3天,因此我就想到了深加工,延長產業鏈。”鄧可俊告訴記者,目前農場每年產40萬公斤左右的鮮果,除了鮮果銷售外,其余都用于產品深加工,農場開發了無花果原液、果干、果茶、果醬、果酒等產品,不僅延長了無花果銷售期,還提高了鮮果附加值,如今農場全年收入達300萬元左右,其中深加工產品銷售占六成以上。此外,農場每年還接待采摘游客萬人以上。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推動鄉村產業攀升的有效途徑。在江寧區湯山街道龍尚村豐碩歡樂農場,百果園、種子博物館、農耕館、草莓基地、垂釣區、露營區等,每年都吸引眾多親子家庭和城里游客前來采摘體驗、研學休閑。豐富的業態讓農場的人氣越來越旺,去年農場累計接待達20萬人次。

      農業現代化,產業是支撐。近年來,我市按照“全產業鏈打造、打造全產業鏈”發展思路,大力推進強鏈、補鏈、延鏈行動,優質稻米、多功能油菜、綠色蔬菜、現代茶、都市花卉、精品蟹蝦、特色魚、南京鴨等八條特色產業鏈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去年農業特色產業三產融合總產值近400億元,較2020年增長62%,年均增速達17%,初步實現了增產量向增質效轉變、重一產向重三產融合轉變、“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全市農業農村部門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省委、市委有關部署要求,堅持以深化改革賦能“三農”高質量發展、以科技創新育強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具有南京特色的都市現代農業強市,努力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做示范。

      專家觀點:河海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永春:

      近年來,南京以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主要抓手,大力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都市現代農業強市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未來,南京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建議從產業深度融合、創新產業形態、提升核心競爭力等方面進一步發力。

      首先,南京市大力推動農業主導產業強鏈、補鏈、延鏈行動,持續推進農業產業體系鏈式融合發展,構建和完善以優質農產品為基礎、衍生加工業為重點、都市休閑農業為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其次,大力培育現代都市農業新模式和新業態,依據動態優化調整的思路,有效整合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資源要素,積極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間工藝制造、電子商務以及短鏈鮮食等“接二連三”的新興業態;最后,建立多層次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積極構建經營主體培育機制,重點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高素質農業人才、現代小農戶三類主體,建立以家庭經營為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依托、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分享到微信
    ×

    用微信“掃一掃”,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
    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