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隴原大地,疊翠流金。麥浪如金濤翻涌在高寒山區和河西灌區,玉米青紗帳般列陣于河東、河西高標準農田,高原夏菜流光翠閃在沿黃灌區,馬鈴薯花開正艷于中部梁塬,成群的牦牛、藏羊在甘南草原上悠閑漫步吃草……一幅幅農業農村蓬勃發展的美麗畫卷盡收眼底。
我省立足氣候資源稟賦優勢,推動“牛羊菜果薯藥糧種”八大產業集群擴量、提質、延鏈、增效,加快打造具有區域代表性的全國現代寒旱特色農業先行基地,守住農業基本盤,筑牢“三農”壓艙石。全省農業農村形勢持續向好,兩個核心指標保持高位增長,今年上半年,全省一產增加值同比增長6.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增速排全國第2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6.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6個百分點,增速排全國第3位。
端穩手中飯碗
寧縣湘樂鎮樊灣村村民樊虎榮捧著金黃的小麥說:“今年春旱嚴重,但我種植了育種專家羅盤培育的新品種,寧麥19號、寧麥20號,麥稈高、麥粒飽滿、收割回來麥堆子大,畝產840斤以上。”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省委、省政府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落實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省政府印發《2025年全省穩定糧食生產行動方案》,各級黨委、政府層層落實責任。省農業農村廳會同省財政廳及時下達各類支持糧食生產資金54.2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3.1億元。
藏糧于地,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我省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出臺“1+1+6”政策,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066萬畝。今年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超長期國債、亞行項目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287萬畝,較上年增長3萬畝,資金近60億元。同時通過大力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深松深耕、輪作休耕等措施,耕地質量連年提高。
藏糧于技,從靠天吃飯到科技興農。我省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工程,今年出臺糧油作物單產提升和優良品種推廣、科技成果轉化、農田溝渠治理、科技分隊聯包、經營主體帶動5個配套方案,組織各級農技人員4.7萬人次深入田間地頭落實田管措施。全省農膜覆蓋面積3547萬畝,旱作區推廣以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為主的旱作覆膜面積2065萬畝,灌溉區節水技術推廣壟膜溝灌、水肥一體化等1533萬畝,新增節水2.2億立方米。建成18個糧油作物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22個綠色高產高效整建制推進縣、8個節水增糧推進縣。
種子是糧食增產的“芯片”。我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推廣蘭天系列優質中筋小麥、先玉系列耐密宜機收玉米、隴薯系列高淀粉加工型馬鈴薯品種,良種覆蓋率達97%以上。在省農科院清水試驗站,蘭天54號小麥品種大旱之年產量表現亮眼,畝產655.2公斤,居27個展示品種的第1位。“今年小麥生長期間連續60多天未有效降雨,取得這樣的產量實屬不易!”魯清林研究員如是說。
機聲隆隆,馳騁沃野。目前全省冬小麥收獲基本結束,春小麥收獲有序開展。我省今年落實中央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資金9.02億元,較上年增長18.5%,連續3年承擔國家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聚力攻堅丘陵山區適用農機和糧食作物薄弱環節農機,研發新農機新裝備近30種,大幅提升了丘陵山區農機化率。
4月中下旬以來,隴東、隴中部分地區遭遇旱情,我省啟動農業抗旱減災四級應急響應,爭取下達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4830萬元,支持受旱市縣抗旱減災,把因災損失降到最小。引大、景電、引洮等大型水利工程拉大閘門,放水灌溉,為糧食生產“保駕護航”。截至6月30日,各農險機構落實農業保險賠款5.17億元,受益農戶25.09萬戶次。
今年全省夏糧播種面積1287.45萬畝,總產341萬噸。我省克服旱情不利影響,夏糧單產達到264.88公斤,較上年增加0.75公斤,實現了較大基數上的穩產增產。省農業農村廳印發《全省耕地“兩年三茬”復種實施方案》,指導光熱資源相對較好的區域積極發展麥后復種大豆、馬鈴薯、小雜糧等作物,已完成復種328.02萬畝,其中糧食作物169.53萬畝。
聚焦“三夏”生產,我省聚力“以秋補夏”。各地扎實開展秋糧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控,落實“一噴多促”、馬鈴薯晚疫病防控等關鍵技術,做好抗旱、防汛、防雹洪等應急準備,全力奪取秋糧豐收。
在酒泉市肅州區總寨鎮西店村玉米單產示范工程基地,玉米亭亭玉立、株高葉寬。村民周會云說:“以前1畝地栽植5000株玉米,如今密植到8000株,加上水肥一體化滴灌,玉米棒子更大、籽粒更飽滿,畝均增產100斤,節肥8公斤、節水400立方米。”我省爭取中央項目資金5.1億元,在18個縣實施國家玉米單產提升工程建設項目,重點推廣玉米密植調控等高產技術,大幅增加玉米產量。
倉廩實,天下安。我省緊繃糧食安全這根弦,力保“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牢。
產業集群發展
在秦安縣魏店鎮,層層疊疊的蘋果林翠綠延伸。張坡村村民高興旺打理著自家12畝果園說:“我們這里是山地果園,通風透氣,病蟲害少,海拔高達1900米,晝夜溫差大,光照好,產的蘋果又脆又甜。去年1斤富士蘋果賣到6元、花牛蘋果賣到4元,僅蘋果收入10萬多元。希望今年也能賣個好價錢。”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產業興旺,富民增收。
我省全力打造現代寒旱特色農業先行基地,集中建設“牛羊菜果薯藥糧種”八大產業集群和25個連片產業帶,大力推進六大工程。上半年,全省牛、羊出欄分別同比增長8.3%、9.1%,蔬菜種植面積和產量同比增加5.2%、6.2%,馬鈴薯、中藥材面積均實現穩中有增。年底將建成“牛羊菜藥”4個千億元、“果薯糧”3個五百億元、“種”1個三百億元產業集群,全產業鏈產值將達6000億元,預計到2030年全產業鏈產值達到8000億元左右。
如何避免各地一擁而上、防止同質化無序競爭?省農業農村廳聚焦支持打造25個產業帶,以延鏈補鏈為重點,從良種生產到標準化種植養殖,從基地建設再到精深加工,打破地域限制,聚焦全鏈發展,推進產業融合,組織各地謀劃實施196個重點項目,總投資26.6億元,新獲批創建國家產業集群1個、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產業強鎮7個,推動建設省級產業園10個,有力支撐了寒旱特色農業補短板、揚優勢,集群成鏈高質量發展。
百舸爭流,千帆競發。全省各地立足優勢產業和產業基礎,先行先試、分區分類支持建設了一批要素集聚、融合發展的產業高地。
武威市打造西部現代寒旱農業示范區。立足“高原冷涼”“綠洲水土”“沙漠光熱”自然稟賦,形成契合地域的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產業帶”,全市羊、奶牛存欄和蔬菜、瓜果、食用菌產量均居全省第一,涼州區是全省唯一糧食產量過10億斤大縣。全市特色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產業鏈、奶產業鏈全鏈產值分別達389億元、101.4億元。
張掖市打造全國現代寒旱特色農業先行基地核心區。培育全國現代種業發展高地,聚力建設制種產業帶,對接重點種子企業39家,落實玉米制種面積114.05萬畝,油菜制種7.1萬畝,穩固保持了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地位。建設玉米種子、蔬菜等12條精深加工產業鏈,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2%。
平涼市打造西部現代精品農業樣板區。培育平涼紅牛、靜寧蘋果和設施蔬菜、馬鈴薯產業集群,做大做強精深加工,平涼紅牛產業屠宰、分割、加工年生產能力達到20萬頭,靜寧蘋果產業貯藏、加工、包裝、物流等關聯企業達到289戶,涇川縣汭豐綠康農業公司被認定為第一批全國設施種植業創新引領主體。
慶陽市打造以種植業為基礎、養殖業為牽引、菌業為循環紐帶的“三元雙向”循環農業示范地,培育壯大“牛羊豬雞果菜菌藥”八大特色產業,圣越農牧、中盛羊業入選國家級龍頭企業和“甘肅民營企業100強”。
“有奔頭的產業”,聯農帶農,成為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農業綠色轉型
在廣河縣阿力麻土鄉蘭家村,玉米青綠,牛羊滿圈。“秋收時,我們把玉米青貯,是牛羊喜歡吃的飼草,這里的牛羊,喝的是太子山的礦泉水,住的是清爽舒適的天然‘空調房’。牛羊糞污收集加工成有機肥,還田后種植玉米,減少了化肥用量,實現了種養循環。”養羊大戶馬尚虎說。
廣河縣探索出“牛羊養殖—糞污收集—有機肥生產—糧改飼種植—秸稈綜合利用”的農牧種養循環綠色發展路子,成功創建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這是我省農業綠色發展轉型升級的一個實例。
我省發展現代寒旱特色農業,注重農業綠色發展,全程管控促提質。開展制修訂農業地方標準審核,全省農業地方標準達1365項,加強農產品認證、追溯、評價等體系建設,擴大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規模,強化“三品一標”農產品證后監管,集中開展重點問題農產品聯合專項整治和問題農產品藥物殘留“一品一策”攻堅治理,全省有效期內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達2483個,建成國家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19個、全國有機農產品基地4個、省級綠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23個。
科技賦能,示范帶動。我省緊盯“牛羊菜果薯藥糧種”八大集群建設的25個產業帶,安排資金4000萬元,支持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和科技攻關,建立10名首席專家牽頭、81名崗位專家協同攻關、49個區域試驗站推廣成果的產業技術體系。實施面向基層和農業產業的省級重點人才項目57個,重點支持農業科技人才、基層專業技術人才和生產經營人才培養。省財政安排1.5億元,遴選8個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效節水灌溉縣,運用物聯網、大數據和5G等技術手段,重點實施20萬畝水肥一體智能化改造,最大限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在金塔縣中東鎮上三分村,昔日白茫茫鹽堿灘,如今變身豐產田,蓖麻、牧草及小麥、玉米、辣椒等農作物生機盎然。這是我省綜合利用工程、農藝、生物、化學、物理等措施探索鹽堿耕地治理,創新研發出了“培肥控鹽”“節水阻鹽”“灌水降鹽”“適種抗鹽”四大綜合治理技術,構建出健康肥沃的耕層土壤。
我省先后建立了土壤養分豐缺、地力評價、耕地質量監測、土壤墑情監測等四大指標體系,集成研發了節水降鹽增碳、固碳保水補磷、增碳補磷固氮、補碳固氮增磷增鉀等四大耕地質量快速提升技術,依托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等項目,持續提升土壤肥力,耕地質量等級提升0.1個等級。
質量強農,綠色興農。我省擦亮“甘味”品牌綠色底色,堅持綠色標準化生產,大力推廣種養結合、綠色循環模式,建立了“甘味”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營養品質評價、質量安全監管及追溯體系,使“厚道甘肅、地道甘味”成為甘肅發展生態優質農業的一張名片。
藍天碧水凈土,塑造了綠色、有機、優質、安全的“甘味”特質。高原夏菜,滿目蔥翠、清香四溢,彌補了東南沿海城市的蔬菜缺口;蘭州百合,三年生、三年養、三年長,晶瑩潔白,是全國唯一的食用甜百合;岷縣當歸、渭源白條黨參、隴西黃芪,藥香撲鼻、沁人心脾,是千年藥鄉所產的道地藥材……
“甘味出隴出海”如火如荼。今年在北京、河北、遼寧、云南等省外和日本等海外開展農業產業鏈暨“甘味出隴”招商引資推介展銷活動29次,借助“津隴共振興”“魯企走進甘肅”等組織招商推介和洽談簽約14次。新增“甘味”全國授權門店33個、累計達98個,在全國終端市場開設6個運營中心,在新加坡和泰國設立2個海外倉儲運營中心。上半年農業產業鏈招商引資新建續建項目到位資金達到612億元,完成目標任務的63%,新簽約項目1461個、簽約額991億元,“甘味”農產品銷售額154億元,同比增長13.3%。
希望的田野上,全省廣大干部群眾俯首耕耘、砥礪前行,埋頭苦干、銳意進取,奮力書寫全年豐收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