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6emum"></strike>
  • <tr id="6emum"><s id="6emum"></s></tr>
  • <ul id="6emum"></ul>
    <strike id="6emum"><s id="6emum"></s></strike>
    
    提升我國“菜籃子”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時間:2024-09-25 來源:中國網食品
    字號: 打印
    分享:

       2024年夏天以來,我國蔬菜價格波動劇烈,從2024年8月23日至29日的全國農產品價格行情監測數據來看,全國抽樣調查的286個批發市場中重點監測的19種蔬菜平均批發價相較去年上漲幅度達37.1%,達到5.28元/公斤的高點。在傳統產銷格局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分散,農業經營主體在市場定價上的話語權較弱,進而在蔬菜全產業鏈上的地位受限,使得自身對抗合理收入波動風險能力有限,因而無論菜貴還是菜賤,都易傷民,只有當蔬菜價格保持在穩定合理的區間,種植者的收益才能穩中向好。既要防止“菜賤傷農”,也要防止“菜貴傷農”。在此背景下,蔬菜的保價穩產就成為關乎民生根本的重中之重。

      分析今夏蔬菜價格波動的原因,既有需求端的原因,也有供給端的原因。就需求而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66.16%,生活在城鎮的人口已超過9.3億。2024年7月國務院印發《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提出要在未來5年將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至接近70%。以此推測,到2029年底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將接近或突破10億人大關,城鎮常住人口的增量將達到6000多萬,進城后的農民將由原來的農產品生產者變為農產品消費者,這就意味著城鎮人口對蔬菜的需求將有增無減。就供給而言,原因則更為具體:一是農產品生產環節出現了問題,受高溫高濕氣候影響,部分蔬菜生長緩慢,應季蔬菜如黃瓜等作物結果率降低。二是農產品采收環節出現了問題,重要的蔬菜產區受洪澇災害等極端天氣影響,來不及或無法采收。三是農產品流通環節出現了問題,流通保供體系交通不暢,導致一些重要農產品的蔬菜作物無法運送到農產品批發市場。“菜籃子”一頭連接著辛苦種養了一季的農民,一頭連接著以蔬菜為生活必需品的城鎮居民,就政策而言,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因此強化蔬菜總體供應的抗波動風險能力,確保農戶與城鎮居民兩端生活穩定就成為當務之急。

      一、保障蔬菜種植面積基本穩定

      在大食物觀視域下,種菜也是種糧。要像重視糧食生產一樣重視蔬菜生產,像重視農田保護一樣重視蔬菜產地養護和建設?!?023年中國蔬菜產業發展報告》顯示,近些年我國蔬菜種植面積持續增加,2022年,全國蔬菜種植面積為3.36億畝,全國蔬菜產量為7.91億噸。糧食關系溫飽,蔬菜決定健康。今后,在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要像重視糧食安全一樣重視蔬菜安全,牢牢守住蔬菜耕地紅線。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將包括蔬菜種植在內的各類耕地占用納入統一管理,制定完善耕地質量驗收評定標準與機制,實現耕地保護與利用的平衡??茖W合理規劃城鄉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解決好城鎮化與蔬菜生產用地之間的矛盾,確保城鎮化與蔬菜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

      二、促進蔬菜單產水平穩步提升

      一是進一步強化土地利用率。土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資源和支撐保障要素,高質量發展對土地要素配置精準性和利用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現實中要因地制宜進行模式創新,多制定節地政策,采用節地技術,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綠色食品標準進行標準化、規?;a,即使不是供不應求的行情,也能賣出好價。二是重視機械化所引發的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應用。農機農藝融合是當前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體現,其能夠極大地提升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生產效率與經營水平,使新機具、新技術應用到田間地頭。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離不開先進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機械化、智能化、無人化的現代農業科學技術能助力農業生產提質增效。三是發揮好農技專家作用。短期來看,農產品價格漲跌是常態現象,而長期來看,農戶要想獲得穩定收益,需要穩步提升農產品品質,優質才能高價。要發揮好農業科技專家的作用,指導農戶做好選種育種、病蟲害防治、蔬菜大棚管理、農機檢修保養等,解決菜農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提高菜農整體素養,提高蔬菜種植效率,天災發生時盡量減少損失,推動農業生產持續升級。保供穩價,農業生產是源頭。

      三、兼顧大組織與小農戶綜合利益

      相較于單打獨斗的小農戶,大規模合作社獲取信息渠道多,擁有穩定的銷售渠道,能統一組織產品生產和銷售。把更多農戶納入合作組織,實現小農戶生產與大蔬菜市場的有效對接,能壯大生產者在蔬菜供應鏈上的實力,提高其在市場上的話語權。就經營實踐而言,適當的規模經濟是推動“投入-產出”平衡的重要保障,但過大規模的經營所引發的壟斷,往往會帶來對市場價格的惡意炒作,在穩供保價方面,競爭經濟要明顯優于壟斷經濟。在發展大農場大合作組織的同時,保持小農戶相對獨立性,提升農戶自身的蔬菜生產能力至關重要。一是對于不愿意流轉土地或加入合作組織的農民,依法維護其土地承包權,使其安心種地,在政策和技術方面提高對蔬菜種植小戶的支持力度。二是在不影響糧食生產的同時,扶持推廣蔬菜套種技術應用。三是推動庭院經濟戰略落地實施。庭院經濟作為一種蔬菜供應渠道的重要優化手段,是指應用城鄉居民宅基地周邊的土地資源,以家庭為產銷基本要素來進行特色農業經營服務的方式。通過庭院經費的落地實施,發展特色蔬菜品種或快速高產蔬菜等,在美化環境的同時又產生了經濟和社會效益。庭院經濟作為較自由的經濟形態,給農民乃至市場提供了生活困境時的蔬菜安全保障。

      四、做好災情和市場雙重預警

      相比于其他類型的商品市場,農產品由于其“靠天吃飯”的本質屬性,其對抗市場與自然風險的能力較弱,屬于一種天然的弱勢市場。自然災害的發生頻度、市場供應的強弱會增加農產品在生產經營環節中的不確定性,因此需要做好災情和市場雙重預警工作。一是完善面向自然災害的全周期保障能力建設。強化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提高氣象信息發布的準確性,一旦洪澇干旱等天災警情出現,要警醒農民提前做好防范,避免不必要的損失;組織好災中緊急救援,如暴雨天氣要安排好抽水裝置迅速抽水以緩解菜地洪澇險情;做好災后恢復工作,要通過防病蟲害、補種搶種等舉措,對蔬菜生產主動進行自救,使生產盡快恢復正常,從源頭上保障蔬菜供應量。二是提供市場預警分析。蔬菜種植當季內缺乏彈性,一旦下種就沒有反悔余地,無法進行靈活及時的調整。未來以銷定產是一大趨勢,而調整種植模式需要對市場宏觀大勢的了解和預測,因此市場信息的分析預警對農戶具有重要指導作用。蔬菜要根據市場需求來組織生產,這樣才能確保蔬菜賣得好,農戶有收益。而要幫助小農戶接入大市場,就要規范好市場信息發布的渠道,保證產地信息權威、準確;構建蔬菜全產業鏈大數據,例如蔬菜主產區可以發布大宗蔬菜的整體生產情況,以此釋放具有代表性的市場信號,為其他產地的農戶提供判斷;提高小農戶的信息素養,增加其對良莠信息的判斷能力。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以“產研結合”為抓手,多渠道增強農業經營主體技能,使小農戶更好融入數字社會,以便能更理性地去判斷市場,調整生產。

      五、提高新鮮蔬菜儲藏加工能力

      提高新鮮蔬菜儲藏效能,離不開冷鏈運輸和冷庫儲藏能力的提升。在田間地頭建設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充分發揮應急存儲和應急供應作用。有報告顯示,截止2021年全國冷庫總容量約為1.3億立方米。目前我國蔬菜流通損耗率逐漸降低約為18%,遠高于發達國家5%的水平,逐步提高冷鏈物流設施程度,提高冷鏈運輸效力,能有效減少損失,安排錯峰上市,保障蔬菜流通安全。二是將新鮮蔬菜進行加工處理。加強蔬菜耐儲保鮮加工技術研發力度,形成蔬菜供應“保鮮——易運”供應新業態,優化蔬菜供應鏈結構,形成新型蔬菜供應新格局,以滿足社會公眾對蔬菜錯峰上市的需求,進而構建農民經營創收的新型增長點,從多方面助力農民增收,提高農民經濟收益。

      六、暢通蔬菜流通渠道

      一是在銷售渠道上分清線上和線下的分流。數據顯示,蔬菜銷售渠道中85%為線下,包含農產品批發市場、商超、農貿市場、基采直供;15%為線上,包含傳統電商、短視頻電商等。分清線上線下的不同運作模式,搭建信息線上購物平臺,進行線上線下融合式發展,拓寬采購銷渠道,暢通蔬菜直供,降低物流成本,及時補充市場貨源。二是運用智能化手段降低物流成本,物流基地要致力于場站建設無人化、物流園區庫區無人化,通過引入自動機器人、無人機等先進設備及云計算等前沿技術,加快數字供應鏈轉型,提升物流效率與智能化水平。三是針對災情發生時的情況,及時協調當地,搶修路面,在城市周邊設立中轉調運站,做好“菜籃子”產品應急中轉調運工作,盤活和加強農產品運輸專用渠道使用與管理。四是強化農產品高速綠色通道免費政策的落實力度,做到真正讓利于民。規范收費政策,打擊亂收費,避免出現運輸成本比種植成本還貴的異?,F象。

    分享到微信
    ×

    用微信“掃一掃”,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
    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