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6emum"></strike>
  • <tr id="6emum"><s id="6emum"></s></tr>
  • <ul id="6emum"></ul>
    <strike id="6emum"><s id="6emum"></s></strike>
    
    大漠戈壁旁,玉米種子“孕育”金色希望丨“六村六業”看隴原振興
    時間:2025-05-09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打印
    分享:
      編者按:
      甘肅東西綿延1600余公里,有著除海洋以外所有的地形地貌,復雜的環境給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曾經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艱巨的地區之一,甘肅舉全省之力攻下了“絕對貧困”這座橫亙隴原大地千百年的堡壘,全省7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7262個貧困村全部退出,552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徹底撕下了“苦瘠甲天下”的標簽。
      擺脫絕對貧困后,鄉村振興戰略為甘肅農村帶來歷史性機遇。甘肅全面謀劃高質量發展,各地因地制宜、各展所長,培育了一批優勢特色產業,越來越多的傳統種植養殖產業煥發新活力,越來越多的新興產業賦能鄉村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獨屬于西部的鄉村振興特色發展之路。截至2024年底,甘肅“牛羊菜果薯藥”全產業鏈產值達4928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4%。
      2025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收官之年”。記者走進甘肅6個代表性強、特色鮮明的村莊蹲點調研,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隴原大地上鄉村振興的真實圖景:在秦巴山區的白龍江畔,看“椒冠軍”如何遠銷東南亞;在青藏高原,看“天然石城”如何旅游出圈;在黃土高原曾經苦甲天下之地,看“洋芋蛋”轉型“科技薯”;在隴東革命老區,看羊產業如何鏈接澳大利亞、粵港澳大灣區;在祁連山麓的河西走廊,看玉米制種如何撐起全國“半壁江山”;在全國蘋果主產區的蘋果樹下,看小蘋果如何走向全世界、登陸南極。來自甘肅6個村莊的生動記錄,既是甘肅農村特色產業蓬勃發展的集中畫像,更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在西北農村的全方位展現。
      在廣袤的隴原大地,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徐徐展現,邁向共同富裕目標的腳步蹄疾步穩。
      春天,祁連山畔的綠洲上駛來一輛輛大型拖拉機。它們拖著深松機具緩慢前進,駛過之處,土壤變得疏松、清透。不久后,千萬粒玉米親本種子就要在這里安家了。
      甘肅省張掖市有“河西糧倉”“桑麻之地”等美譽,憑借光熱資源充沛、晝夜溫差大等優勢,這里成為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玉米制種面積達110萬畝。全國每兩粒玉米種子中,就有一粒來自張掖。
      張掖市甘州區沙井鎮五個墩村是憑借玉米制種實現增產增效增收的村莊。“以前種小麥、黃豆,2000年開始,我們響應政府號召發展玉米制種,村子迎來變化。”五個墩村黨支部書記王新宏說。
      王新宏回憶,起初老百姓不敢試種,村干部就帶頭種,嘗到甜頭后,各家各戶踴躍參與進來。2001年,該村玉米制種面積已占全部耕地的80%,此后很快覆蓋了全村所有耕地。
      五個墩村發展玉米制種有“天賦”。王新宏介紹,村子南靠祁連山、北靠合黎山和巴丹吉林沙漠,構成天然的種子繁育隔離屏障,加上土地肥沃、冰雪融水充足,種子發芽度、純度高。
      “玉米制種技術很嚴格,尤其是抽雄,穗子要挨個經手,不敢馬虎。”53歲的村民高東明積極報名政府組織的培訓,從零“啃”技術。看著日子一天天滋潤起來,他覺得一切都值。
      隨著時間推移,新難題出現了。村里地塊小而散,田埂高度不一樣,機械施展不開。各家自己管理耕地,租機械成本也高。
      2020年起,張掖加快建設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五個墩村被規劃在玉米制種核心示范基地的范圍中,全村的“小地塊”經過破壟、推坡、填坑,變為小則幾十畝、大則四五百畝的“大塊田”。
      五個墩村將全村1.2萬畝耕地流轉給玉米制種企業,村民每年至少可以拿到每畝1500元流轉費,農忙時賺勞務費。
      “管理耕地需要有經驗的莊稼人,如何讓村民更賺錢?”王新宏召集村干部討論,決定成立村集體經濟公司,和企業合作托管全村耕地,再由村集體經濟公司將耕地承攬給有能力的農戶。
      于是,120戶種田大戶以“職業農民”的身份回歸土地,高東明就是其中一員。“除了抽雄等精細化環節,大多數環節都能靠機械完成,省時省力。每年的收入能有10萬多元。”高東明說。
      為了降低成本、統一標準,五個墩村的村集體經濟公司還為農戶提供深松、犁地、鋪膜等機械租賃服務,最新上架的全程復式導航播種機能一次完成施肥、鋪膜、鋪滴灌帶、播種。
      “我們還建了土壤墑情站、氣象站,灌溉也能‘指尖’操作,只要在手機上點幾下,水肥就能送到作物根部。”王新宏說。
      “土地集約化、全程機械化、管控智能化、水肥一體化、服務社會化”,這些方案中的規劃已變為現實。2023年,五個墩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70余萬元。高東明整修了房屋,冰箱里塞滿新鮮的肉菜。
      “等到10月,這里遍地金黃,美得很!”望向眼前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高東明滿心期待。  

    分享到微信
    ×

    用微信“掃一掃”,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
    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